赵构活了八十岁,为何五十五岁就选择禅位,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养子
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,金兵的追杀如影随形,恰似凶狠的恶狼在身后紧追不舍。而他,为了求得一线生机,不得不踏上南逃之路,一路奔徙,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抵达了临安城。就这样,在那动荡不安的局势下,他顽强地生存着,直至安然度过了八十多个春秋。
这位皇帝既贪生怕死,又对权力有着强烈的贪恋,着实令人费解,究竟是何种缘由,竟能让其在年逾五十之际选择退位,而且还是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养子呢?
【宋朝皇子】
赵构乃是宋徽宗的第九子,就论资排辈而言,或是考量其身世背景方面,他皆缺乏足以登上皇帝宝座的条件。
赵构与其余数位兄长相较而言,存在明显不同之处。其母的出身颇为低微,在那后宫的众多妃嫔当中,俨然属于处在边缘地带的人物,地位并不凸显。
在古代后宫的环境里,向来流传着“母凭子贵”这样一种说法。然而,皇子们未来所能企及的高度,往往也会受到其生母地位的束缚,难以挣脱这一无形的制约因素。就如同鸟儿虽有高飞之志,但倘若巢穴所在之处过于低矮,其翱翔的空间或许也会相应受限一般,皇子们的发展之路同样会因母亲地位的状况而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碍。
倘若母亲具备雄厚的身世背景,那么在后续皇子展开争权夺位的激烈角逐之时,无疑便会多添一份有力的倚仗啊。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权力之海中航行,这份来自母亲身世背景的助力,恰似那坚固可靠的船桨,能助力皇子在争权的航程里更加平稳地前行,增加其在这场残酷争斗中脱颖而出的砝码呀。
显而易见,赵构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呀。
他的生母韦氏,出身极为平凡,不过是一介普通百姓罢了。虽说后来因诞下了他这一缘故,而获封了婉容的名号,可在那偌大的后宫之中,却仍旧如同一个被人轻易忽视的小透明一般,鲜少有引人注目的时刻。
当其余皇子得以享受当朝“大文豪”一对一的悉心教导之时,赵构却唯有在一旁默默听讲的份儿。
尽管在诸多方面赵构未得到足够的重视,然而不得不说,此人着实有着令人惊叹的记忆力。哪怕是篇幅长达上千字的古文,只需他悉心看上几遍,那内容便能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,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。
赵构此人可不简单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说,还对骑马射箭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其性格更是刚直有加,举手投足间颇有一番武将的豪迈风范呢。
乍一看,着实令人觉得有些超乎想象,或许也不乏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:此等之人与后来那个在金人面前被吓得惊慌失措、狼狈逃窜的赵构,难道会是同一个人吗?
在悠悠历史长河之中,青少年阶段的赵构,着实堪称一位有着过人胆识且心思缜密、毫无畏惧之色的满怀壮志的青年才俊。
设想一下,倘若宋朝未曾遭受那诸多的动乱波折,赵构说不定就能够以王爷的身份安然度日,一生顺遂喜乐,其性格想必也不会出现那般巨大的转变了。
然而就在这一年,来自北方的金人先是一举灭掉了辽国,旋即便将兵锋转向南方,开启了对宋王朝的攻伐之旅。
此前,北宋面对辽国便已力有不逮,难以取胜。而如今,辽国换成了更为强盛的金国,这局势对于宋朝而言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且不说宋朝那些兵将们,光是想到要与之对抗,便已全然没了底气,惶惶然如惊弓之鸟。就连那身处高位、统领天下的宋徽宗,亦是惧怕到了极点,犹如热锅上的蚂蚁,惶惶不可终日,仿佛金国的威胁如同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刃,随时都可能落下,让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他满心忧虑,唯恐大宋江山会在自己当政期间崩塌瓦解,犹如面临着洪水猛兽般的巨大危机,竟生出了退缩之意,妄图做个逃避责任的“缩头乌龟”。于是,他决意退位,把那犹如烫手山芋一般的棘手难题,抛给了儿子赵桓,让其去应对这纷繁复杂、险象环生的局势。
未曾料到,宋徽宗着实缺乏能力,其眼光亦是欠佳,就连他费尽心思、千挑万选出来的宋钦宗,竟同样是个庸懦无能之徒。
当金兵如汹涌潮水般即将冲破汴京城那看似坚固的防线之时,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已然来临。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,一道承载着重大使命的诏书,犹如划破黑暗的一道亮光,被送到了康王赵构的跟前。
年仅弱冠的赵构,其自身能力真的足以击退来势汹汹的金兵吗?这着实令人存疑呀。
【性格大变】
彼时,赵构已然听闻金兵南下的讯息,于是乎日夜戒备森严,仿若那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刃,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。在其脑海之中,亦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亲身奔赴战场,与敌军奋勇厮杀的热血画面,那等场景犹如一幅幅壮烈的画卷,在其心间徐徐展开。
没过多久,向来在众人眼中如同“小透明”一般存在的他,居然破天荒地接到了来自皇兄宋钦宗所下的诏书。
在接过诏书的那一刻,年仅十九岁的赵构便匆匆赶赴朝堂之上。
他原以为皇兄会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,与金国狠狠地干上一场,可当他抬眼望去,看到的却是满朝文武那副垂头丧气的模样,全然不见他所预想的那般斗志昂扬之态。
直至后来,他方才获悉,那位身为皇兄之人,为了谋求与他国的求和之局,竟然不仅做出了割让土地、赔付款项这般行径,甚至还狠心地将他送去金国充当人质。
此事给予赵构的冲击极为沉重,尽管其内心实不愿充任金国人质,可仍旧彰显出皇室宗亲所应有的那份气魄,毅然决然地慷慨赴往。
在奔赴金国的行程之中,一路随行的宰相张邦昌早已被吓得涕泪齐下,浑身颤抖不已,仿若那风中的筛糠一般。然而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构,只见他镇定自如,脸上全然不见一丝慌乱的模样,仿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。
金人目睹赵构如此行事的模样,纷纷认为宋朝皇室统统是怯懦胆小之流,料想这样的家族断然生不出如此勇猛无畏之人呐。
于是,他们皆对赵构的皇子身份存疑,反倒揣测其乃将门之后,进而提出要求,希望能换一位“货真价实”的皇子前来。
在金国所提出的相关要求面前,宋钦宗无奈之下,只得派遣相较而言更为怯懦的赵枢,去将赵构替换回来。
北宋以诸多“议和”之策勉强换来的那一时和平,犹如脆弱的泡影,转瞬之间,便被再次汹涌南下的金兵无情地击得粉碎。
相较于初次之时,此次金兵所摆出的阵仗更为浩大。他们不顾一切地对太原展开了疯狂围攻,妄图凭借此次攻势,一举攻克汴京城,以实现其勃勃野心。
当金兵展开第二次南侵之际,宋钦宗脑海中又浮现出此前曾展现出颇为“神勇”之态的赵构。于是,宋钦宗下达命令,派遣赵构北上,令其与金人展开相关交涉事宜。
此次,在奔赴金军营帐的路途之中,他亲眼目睹了金兵那深入骨髓的残忍本性。
尚未抵达金军大营,赵构心中便已打起了退意。要知道,此次金兵南下,其目的绝非仅仅是索要些许金银丝绢这般简单,他们乃是妄图夺取这天下乾坤啊。
于是乎,赵构选择在邯郸附近停驻下来,不再继续前行,而是静静地观察着天下局势的发展与变化。
果不其然,时隔不久,便传来了太原城已然被攻破的讯息。彼时,金国的两路大军犹如汹涌而至的潮水一般,已然迅猛逼近了汴京城,甚至还将徽钦二帝挟持而去。
当京城陷入敌军围困的危局之时,宋朝那些平日里看似威风凛凛的兵将们,一下子没了主心骨,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慌乱无措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他们当机立断,直接将赵构拥立为大元帅,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兵马招募行动,希图借此扭转这岌岌可危的局势。
彼时,诸位将领一致认为必须入京护卫王室,绝不能任由两位皇帝被敌军俘获。即便最终只能与敌军打成平手,那也得拼尽全力争取到足以用于谈判的有利筹码呀。
未曾料到,昔日在做人质期间表现得不卑不亢的赵构,如今却变得这般犹犹豫豫起来。
他满脸悲戚,涕泪横流,言辞恳切地表示:倘若贸然出兵从而触怒金人,那必将给父兄的性命带来严重威胁,所以当下最为妥当的做法莫过于与金人展开议和之事。
尽管其口口声声宣称要议和,然而实际行动上却未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举措。与之相反的是,他只顾一门心思地朝着南方仓皇逃窜,对于徽钦二帝所处的境况压根就不闻不问,仿佛那全然与他无关一般。
到头来,赵构就那样眼睁睁地望着自己的父亲与兄长被金人掳掠而去,一路朝着北方押送,而他呢,自己则逃至南京,随后便自行登基称帝了,全然不顾父兄的悲惨境遇。
一心只求偏安一隅的赵构,其能否安然无恙地度过后半生呢?
【颠沛流离】
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:赵构在逃至长江以南之后,便开启了那种衣食无缺、优哉游哉的生活模式。仿佛在众人的印象里,他就此远离了诸多烦扰,尽情享受起安逸的日子来,全然不顾及其他诸多事宜一般。
事实上,在赵构逃窜至南京之后,金兵可并未就此放过他呀,反而是一路紧追不舍,对其展开穷追猛打的态势,一心想要将赵氏这整个家族赶尽杀绝呢。
于是乎,赵构在南京城内并未作过多的逗留,旋即便携带一众家眷朝着杭州那一带奔逃而去。
于此处,赵构觅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,在那飘摇的舟船之上,对一名妃子加以宠幸,而后,这名妃子诞下了一名子嗣。
就在过去的这两三年时光里,局势可谓是动荡不安,内乱频发犹如丛生的荆棘一般。而他那仅仅只有三岁的幼子,在如此混乱而又令人惶惶不安的环境下,竟不幸被活活吓死,着实令人痛心不已。
历经艰难险阻方才平定内乱,未料想金人竟一路长驱直抵长江之畔,随后更是堂而皇之地渡江而来,如虎狼之势直逼临安城,一时间局势再度危急万分。
为求保命,赵构无奈之下只得登上船只,选择从海上途经福建等地开启逃亡之路。
金人发觉继续追杀的困难程度颇高,况且他们皆为北方之人,对于南方的气候难以适应,于是作出了暂时撤兵的抉择。
在赵构对岳飞予以重用之前,宋军的作战能力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。然而,当赵构给予岳飞充分的信任并委以重任之后,情况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彼时,宋军仿若脱胎换骨一般,其战斗力得到了极为可观的大幅提升,就如同为抵御外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。凭借着这般强大的战力,宋军成功地肩负起了守卫长江天堑的重任,使得这道天然的防线固若金汤,令敌军难以逾越。
直至此刻,赵构方才决定返回临安城,总算勉强有了那么几分皇帝应有的模样。
尽管已然回到临安,可北方战局依旧处于高度紧张的态势。
岳飞于中原大地振臂高呼,其威名所至,四方响应。彼时那向来嚣张跋扈、肆意妄为的金人,面对岳将军竟也心生忌惮,未敢轻易与之抗衡。而在那风云激荡的局势之下,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已然如箭在弦,一触即发。
在岳飞展现出非凡勇武之时,赵构却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欣喜之情。
要知道,赵构心里十分清楚这样一个情况,那便是倘若岳飞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,那么岳飞就极有可能助力他成为那位能够成功收复故土,进而名垂青史、被后世誉为“千古一帝”的帝王呀。
然而,这仅仅存在可能性罢了,毕竟北方的徽钦二宗尚在人世呀。
设想一下,倘若岳飞在那场关键战役中大获全胜,使得金人迫于形势将那两人送还,如此一来,届时出现三位帝王同处一朝的局面,恐怕少不了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呀。
赵构心里十分清楚,在玩弄权柄这件事上,他跟自己的父皇宋徽宗相比,那可真是差了一大截,根本就不是对手呀。
倘若此番大战未能取胜,岳飞不幸战死沙场的话,那金兵势必会如洪水猛兽一般长驱直入、势不可挡。到了那个时候,身为南宋皇帝的赵构,又能有怎样的去处?又该朝着何方前行呢?
故而,最为妥当的途径依然是展开谈判,如此一来,起码还留存着能够使局势得以缓和的机会呀。
岳飞含冤而逝的消息一经传开,仿若巨石投入平静湖面,瞬间激起天下百姓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。而那幕后的主导者赵构,又何尝不清楚,自己这一恶行已然铸就,必将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背负那千百年都无法洗脱的千古骂名呀。
可彼时的他,哪还有心思去顾及那些呀。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,内心满是惶恐。金兵的威胁犹如高悬头顶的利刃,令他胆寒不已,而那朝不保夕、飘摇不定的日子,更是如同无尽的梦魇,时刻纠缠着他,让他惧怕到了极点。
他一心只想隐匿于临安城中,安享几日所谓的“太平时光”。
就这样,年仅五十五岁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挑选了一位同宗同族的晚辈收为养子。随后,他毅然将皇位禅让给这位养子,而自己则开启了太上皇的生涯。
曾身为南宋太上皇的赵构,竟不惜耗费千万巨资,于临安城大兴土木,建起了一座华丽非凡的行宫,就此开启了如他父皇宋徽宗一般极尽奢靡的生活模式。那排场、那做派,仿佛要将世间的奢华都尽收囊中,全然不顾百姓的疾苦与国家的兴衰,一心只沉浸在这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之中。
起初,小皇帝以及诸多臣子皆认为赵构尚在年轻之际,于是每隔数日便会前去朝拜一回,内心期盼着他能够针对朝政之事给予些许指点与建议。
彼时的赵构满心只想着纵情享乐,对于朝政诸事压根就不想听闻半句,于是便蛮横地将原本的安排强行更改,规定成一个月仅上朝四次,至于其余的日子,那是任何人都不见的,完全将政务抛诸脑后,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世界之中。
远离朝政纷扰的他,悠然度过了八十余载的人生岁月。最终,在风寒的侵袭之下,他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,走完了自己的一生。
尽管赵构起初也曾展现出有别于赵氏宗族其他人的那份勇武之气,然而当危险真正逼近之际,其潜藏于骨子里的那份懦弱便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。